
自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十年后,小小芯片仍是第一制造大国不可承受之重。必须承认,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远不是制造强国。世界制造强国分三大阵营,美国第一,德国、日本居第二,中国处在第三阵营。世界制造业巨人,美国是头脑,日本、德国是心脏,中国是四肢,是干粗活、干力气活的。
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使我们发现,我们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世界对我们的依赖不可以替代,但我们对世界的依赖也无法替代。中国制造,有品种优势,无品质优势;有成本优势,无技术优势;有速度优势,无质量优势;有产品优势,无品牌优势。十四五开局之前,全国开始排查各行业卡脖子技术,制造业最为集中。
芯片制造,操作系统,新材料系统,精密设备系统,三大系统均受制于人。与芯片类似的受制于人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还有航空发动机,传感器,离子隔膜,高压柱塞泵,环氧树脂,等等,《中国制造2025》提出未来要追赶的十大领域,多数都受制于人。
所以,如果真的要把外循环断了,中国的内循环也可能将是一句空话。内循环为主体,外循环仍然必不可少。而且,即使内循环为主体,也要防止国外出现的新兴产业,因外循环不畅,而再次形成新的差距。尤其,一旦美国形成世界性联盟,国内高新技术制造、先进制造、高端制造的卡点将会越来越多。
还须提防,经济长时段下行,财政越来越困难,举国体制的政策效应会逐步递减,也会受到国际市场质疑。尤其要提防,类似芯片这样的竞争陷阱,成为中国国力的消耗战。什么是竞争陷阱?就是当我们利用举国之力不惜代价把产业水平和西方追赶差不多的时候,西方突然放开市场,那么所有不惜代价的投资岂不打了水漂。芯片是这样,上面列举的所有卡脖子的行业都如法泡制一遍,整个中国国力将是巨大的消耗。当年美苏竞赛就是这样将苏联国力耗干耗尽,油尽灯枯,国家解体。竞争陷阱,不可不防。
外部循环仍然至关重要。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能关上,只能越开越大。没有一个国家自力更生造光刻机,也没有必要。总书记9月11号科学家座谈会,讲了六条加快科技创新的意见,其中一条“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当前,需要的仍然是“加强”,而不是“减弱”。加入,而不是脱离全球分工协作系统,仍然非常重要。芯片产业,两条供应链可以,但千万不能脱离全球创新链。内循环所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本质上都是基础科学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十年以上时间解决不了。